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十二五”中国民航科技发展规划》,加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动中国民航事业又好又快发展,5月17日,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航科院”)与云南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南机场集团”)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航科院院长姜春水和云南机场集团董事长周凯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
航科院作为民航领域重要的科研机构,云南机场集团作为全国第四大机场集团,双方此次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将有助于推动民航产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深度整合,提高行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助于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对中国民航的发展意义重大。
航科院与云南机场集团的合作始于2006年,昆明长水机场选址面临困难,航科院利用先进的机场选址软件协助云南机场集团解决了该难题,为昆明长水机场场址的最终确定起了关键性作用。随后,航科院完成了泸沽湖、怒江、红河、沧源等机场的飞机性能分析以及芒市、保山、昭通的RNP程序设计工作,在航行新技术领域为云南机场集团提供了技术保障,双方正积极推进云南大理、德宏芒市机场飞行程序优化等项目合作。
2013年,航科院(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云南腾冲机场正式签署了LANZU-1型特性材料拦阻系统(简称EMAS)总承包合同,LANZU-1型EMAS由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独立研发,该系统利用泡沫材料的溃缩吸能机理实现安全拦停冲出跑道的飞机之目的。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在科技创新合作的拓展和深化。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这一重要论断第一次把产学研结合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逐渐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学研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以形成创新机制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在国家倡导产研合作的大环境下,航科院也在积极探索产研联动的体制机制,按照“前店后厂”的模式明确运行机制,推进科技成果形成产品并走向市场。双方在科技创新和共谋发展方面达成共识,认识高度一致,促成了此次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双方将在机场FOD防范技术、机场鸟击防范技术、节能环保、通用航空等领域积极进行合作研究和开发实践,建立人才培养和开放共享机制,提升双方的科技资源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资源共同开发市场,发展非航产业;根据需要适时共同建设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云南分院。为推动深度合作,双方还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领导小组以及相应的工作机制,落实合作协议中涉及的各项工作。
航科院与云南机场集团将进一步深化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并存的创新模式,深入有效开展各科研项目的合作与推广,促进中国民航产业技术集成创新,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国家的技术差距,力争在制约我国民航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上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