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安全研究室构成:共有职工15人,其中女职工9人。在11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职工中,女博士3人,女硕士3人。
航空安全研究室职责:为民航局提供安全政策和规划、民航安全信息分析、安全风险管理、航空人为因素、航空安全审计等领域的技术支持,并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分析、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体系(SMS)等技术咨询服务。
她们是外行人眼中高深莫测的科研工作者,有着让普通人艳羡的学历,每天与前沿的信息、技术打交道。可当走近她们,才发现原来她们和普通人一样,都深深热爱着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着。只不过由于岗位的特殊性,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付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努力。多年的积淀终有回报,2013年的春天,她们美丽绽放,一举获得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她们就是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航空安全研究室的女职工们。
多年来,航空安全研究室出色完成了大量民航安全政策技术支持和科研任务,为行业安全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女职工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关键作用。除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外,她们还获得了“2012年民航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所在部门获得了民航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航科院2009年2011年度先进集体等荣誉。
在平淡中守护安全
“搞科研是寂寞的,尤其是从事民航的安全管理研究,更多的是平凡和平淡,需要持久的坚持。女职工做这项工作更适合,因为她们的专注性更强。” 航空安全研究室副主任陈艳秋坦言。
在航空安全研究室,女职工所学专业多是以工科为主的,她们有学发动机的,有学自动化的,还有研究航空心理学和飞行器设计的,专业可谓是五花八门。高等学历的教育,培养了她们缜密思考、精益求精的习惯,也使她们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因为经常要跟踪国际上的前沿技术,所以他们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除了速度快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持久的精神。因为通常一个项目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没有耐力的人是坚持不下来的。科研工作虽然寂寞、平静,但并不意味着平庸。
航空安全研究室的女职工们凭着踏实稳健的性格,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她们先后完成了《保障民航持续安全的对策研究》《国家航空安全纲要整体推进》《中国民航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等多个项目和规划、规章、文件的研究和编写,及时为民航局提供了安全政策参考和决策支持。近3年来,航空安全研究室职工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论文获航科院优秀论文奖。
作为民航局重要的安全管理支持队伍之一,他们定期为民航局提供行业安全信息统计报告、国际安全管理资讯等技术文件,多次作为安全专家陪同局机关领导出访和参加国际会议,同时也为民航地区管理局和民航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大量的安全咨询服务,为局方和企事业单位改进安全管理献计献策。
忘我坚守,迎难而上
对于航空安全研究室来说,他们的工作和安全息息相关。细数他们的工作职责,无论是为民航局提供安全政策和规划,还是提供安全信息分析、安全风险管理、航空人为因素等技术支持,每一项职责都离不开安全。
随着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都对民航的安全保障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空安全研究室的女职工们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但她们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迎头赶上。
这是一支耐得住寂寞,也打得了硬仗的队伍。
“如今,在安全宣传教育、航空安全审计和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等工作中,基本都是以女职工为主的,并由女职工担任小组负责人。女职工踏实稳重、责任心强的优势在工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陈艳秋说。
2012年9月,一家航空公司连续出现安全事故征候,安全形势严峻。航空安全研究室根据民航局的要求,及时组织成立了以女职工为主的安全审核小组。安全审核小组到达该公司后,立刻兵分几路,对飞行部、运控部、客舱部和航空安全管理部门进行系统评估,查找其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前,领导对他们提出了要求,调研结束后要马上看到报告。于是,安全审核小组白天下去深入调研,晚上还要通宵达旦地整理资料。在调研结束的那天,安全审核小组的全体人员挤到一个房间里工作。组员们有的坐在床上,有的坐在地上,边沟通边修改,不知不觉就工作到了第二天凌晨。等最后一名组员汇总好所有的报告时,时针已经指向了早上5时。可也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奋战,让大家的心紧紧地靠在了一起。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事实上,她们的付出远不止于此。自2011年9月开始,他们连续3个多月在一线调研了6家航空公司,并对一家公司开展了试点。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的陈艳秋更是到了农历大年三十的上午,才回到家里和家人团聚。
在航空安全研究室,女职工和男职工是一样的,都面临着同样的机遇,也完成了同样的工作量。领导并没有因为她们是女职工而对她们区别看待,而她们更是认真严谨、精益求精,从未抱怨过苦和累,没有要求过特殊照顾。
打造一支和谐向上的团队
“我们的团队特别和谐,无论工作多么辛苦,我从来没听到大家抱怨过一句家庭方面的问题。大家都热爱和重视自己的工作,工作自觉性很高,很好地平衡了工作和家庭的关系。”陈艳秋由衷地赞赏团队中的女职工。
“80后”的女博士戎梅特别小巧,一点儿也看不出来已经是一个2岁孩子的母亲。她平时主要负责SMS审核和空管信息分析工作。当去年下半年密集出差时,她的宝宝刚刚1岁多。哪个妈妈不想多陪陪孩子?为了工作,她把宝宝留给家里人照料,自己则积极地和同事们一起调研。工作之余,同事们听到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好想宝宝啊”。可当别人问她想不想换工作时,她则毅然决然地回答,自己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分享孩子的照片,讨论孩子成长的点滴,也成了安全研究室一项共同的兴趣。
热情开朗的韩彤和温文尔雅的薛琳年龄稍长,平时总是细心地照顾大家,主动承担了办公室的很多杂事,是大家心目中名副其实的老大姐。用薛大姐的话说,快乐和爱心都是可以传染的,她希望把自己的爱心和快乐传染给身边的每个人。
这就是航空安全研究室的女职工们。也许生活中的她们平凡无奇,但作为民航的科研工作者,她们有着自己的梦想和期待。“我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介绍中国民航安全运行和管理的经验和做法,让世界倾听中国民航的声音。”陈艳秋说。